
感染症 & 常規檢驗困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感染性疾病在全球死因佔 25% 以上,尤其在敗血症、腦膜炎、肺炎、免疫力低下等族群,其死亡率更高。然而,這些族群以現有傳統病原檢驗方法,檢出率僅有 30~50%,且各有所限制。導致臨床醫師無法即早確認致病原,僅能以自身過往經歷或以經驗性抗生素治療,使感染重症病人無法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的診斷與治療。有鑑現行檢驗困境,亞洲準譯 APG 提供科學解決方法 「百微解 APGseq - 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檢測」!
介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感染性疾病在全球死因佔 25% 以上,尤其在敗血症、腦膜炎、肺炎、免疫力低下等族群,其死亡率更高。然而,這些族群以現有傳統病原檢驗方法,檢出率僅有 30~50%,且各有所限制。導致臨床醫師無法即早確認致病原,僅能以自身過往經歷或以經驗性抗生素治療,使感染重症病人無法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的診斷與治療。有鑑現行檢驗困境,亞洲準譯 APG 提供科學解決方法 「百微解 APGseq - 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檢測」!
百微解 APGseq 是基於總體基因體次世代定序技術 (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
的一項,全面、精準、快速的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檢測服務。以高通量定序深度加上亞洲準譯 APG 獨有的病原資料庫,可突破傳統臨床檢測極限,一次性對病患檢體進行上萬種病原的定序分析。於
48
小時內提供檢驗報告,找出致病原,並協助臨床醫生進行診斷、擬定最佳治療方案。
和常規檢驗最大差別為無須培養、無須假設、一次檢驗超過上萬種病原,是一項不基於培養的感染檢驗方式。「感染症是急性病!不像慢性病可以慢慢調整!」
百微解
APGseq 高效率的檢測服務,讓急 (病程進展快)、重(病況危及生命)、難(診斷困難) 感染病人,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可第一時間得到最正確的診斷治療。
全面:一次檢測可對比 27,000 多跨物種病原 (含細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蟲)
精準:相較臨床常規檢測,台灣在地臨床試驗數據指出可提高重症患者 62 % 病原檢出率
快速:檢體送達實驗室,24-48 小時內可提供檢驗報告,即時輔助臨床醫師診斷及治療
定序數據量為定序儀讀取及產出序列片段的數量,且與檢測敏感度呈正相關,數據量越大;檢測敏感性越高。
經臨床醫師診斷評估判定有檢查臨床需求之感染症病人,例如:敗病程進展急、病情嚴重、或常規病原檢驗診斷困難等族群。
百微解 APGseq 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檢測,可簡單分成 5 個步驟:
1. 萃取:提取感染症病人檢體內的所有核酸。
2. 建庫:利用 Shotgun 法(酵素)將所有取得的核酸片斷化,給予可辨識標籤。
3. 定序:藉由定序儀透過光學偵測將備好的片斷核酸進行定序,產出序列數據。
4. 分析:定序出序列數據,藉由生物資訊分析及比對病原資料庫,來鑑定哪些序列可能是感染致病原。
5. 報告:醫檢師會再次審核分析出的可能致病原,最後提交檢測報告給醫療機構報告簽屬醫師。
百微解 APGseq 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檢測,可簡單分成 5 個步驟:
1. 與主治醫師 (臨床開單醫師) 充分討論,選定適合的檢查規格。
2. 主治醫師判定感染部位請相關單位採集對應檢體,如血液、肺泡灌洗液或組織等。
3. 檢查將委託院外認證實驗室 (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列冊登錄編號 LDT0014 ) 代檢,檢體將送至亞洲準譯分子檢驗實驗室進行實驗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 93 號 9F-12 )。
4. 檢查所需時間從檢體送達認證實驗室起算, 3 個工作天內,由實驗室提供實驗室版本檢測報告給醫療機構報告簽屬醫師進行審核。
5. 醫療機構報告簽屬醫師審核後,將發出院內版本檢測報告給主治醫師及相關委託單位。
(沒有任何醫療處置是零風險,以下所列風險已被認定,但仍有些醫師無法預期的風險未列出)
1. 本檢查檢測極限依每個病原微生物的種類而有所不同,約為 1~ 678
(cells/500 mL)
不等,低於該檢測極限的微生物不能保證可以檢出。檢測報告未檢出特定微生物,並不能排除患者感染某種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如處於檢測範圍之外的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
2.
抗感染藥物的使用,可使檢體中微生物含量有所降低,而影響檢體的檢出率。若在採檢前或中已進行抗感染藥物治療,需與主治醫師提前進行溝通,否則也有可能導致檢查不出致病微生物。
3. 鑒於檢測原理和當前技術的侷限,以及受檢者個體差異等,即使在醫院或認證實驗室以嚴格履行工作職責和操作規範的情況下,仍可能存在無法檢出、檢測失敗等情形。
4. 雖然核酸檢測技術準確率極高,但少數檢測錯誤仍可能發生。
5. 少數情況下(如:檢體量不足、凝血、溶血等),採集錯誤檢體部位或檢體萃取的核酸量低於檢測建議範圍,等情況下,仍可能存在無法檢出等情形,建議重新進行採檢。
6.
此檢查的結果不應作為診斷、治療或其它醫療處置決定的唯一基礎。本項試驗檢測到的病原體,也有可能不是感染的確切原因。除了本項試驗外,也可能需要進行其他實驗室檢驗,綜合考量下最終由醫師執行後續臨床處置。
因醫療法規保障就醫者安全,檢測單位責任義務僅限於產出報告, 檢驗報告須由主治醫師進行專業解讀及判斷,報告的說明、後續治療方針,僅能與醫師進行諮詢討論。